央行为何偏不降准:怕重走四万亿老路

2014年11月24日 08:55  人民网 微博 收藏本文     

  降准因啥“闭门不出”

  本报记者 陈莎莎

  央行[微博]正在打造“短期利率走廊+中期利率指引”的货币政策调控新框架,从原来“量”的增加,转为更注重“价”的调控,但专家担心,“在基准利率体系打造尚不完善,利率传导机制存在障碍之时”大举推进,极有可能出现“利率市场化努力出现反复,市场化改革方向模糊”的问题

  经济结构转型,被总理称为“壮士断腕”、“背水一战”,其实货币政策转型,何尝不需要勇气。

  最近中国央行发布的《2014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》,进一步凸显出央行的进退两难:目标过多,难以求全,而想要学习外国央行的工具时,又缺乏基础的利率体系。企业和金融机构更迷茫。市场已习惯降准(数量工具)与降息(价格工具),作为中国两种传统的货币政策调整工具。但在当前存款利率管制的情况下,降息的传导效应并不顺畅,因此央行希望向企业发放更多中长期贷款,但企业和金融机构,可能还没适应央行这一新调控工具。

  那么,中国的货币政策工具,究竟需要发生哪些变化?未来往何处去?对企业和金融机构又有什么影响?

  央行有哪些变化

  今年央行首次使用抵押补充贷款(PSL)后,市场多分析称,央行正在打造“短期利率走廊+中期利率指引”的新框架。“短期利率走廊+中期利率指引”是什么?简单说,即央行发现仅调控短期利率,仍可能出现短期与中长期的脱节,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中长期的调控,而中国采取的并非QE,而是中期利率指引。

  至于如何指引,此次央行首次使用了一个新工具——中期借贷便利(Medium-term Lending Facility,MLF),更进一步显示出“中期利率指引”的倾向——时间为3个月。

  中期借贷便利,即通过央行确定中期利率,引导市场中期利率。《2014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》央行报告首次承认,9 月和10 月,央行曾通过中期借贷便利向国有商业银行、股份制商业银行、较大规模的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等分别投放基础货币5000 亿元和2695 亿元,期限均为3 个月,利率为3.5%。

  央行也介绍这一新工具,“发挥中期政策利率的作用,引导商业银行降低贷款利率、社会融资成本,支持实体经济增长。”

  尽管,中国正从原来“量”的增加,转为更注重“价”的调控,即从此前单纯工具的直接“注水”,转型为像美联储一样,使用更复杂的利率价格调控。

  利率体系有何缺陷

  可是,高难度动作需要在坚实稳定的舞台上完成。瑞穗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提醒,央行正在推进的中期指引,如果“在基准利率体系打造尚不完善,利率传导机制存在障碍之时”大举推进,极有可能出现人们不愿意看到的结果,即以往利率市场化努力出现反复,市场化改革方向模糊。

  什么叫“基准利率体系打造尚不完善”?即缺少基准利率体系。

  就连货币供给最基本的指标——基准利率,在中国市场上都还没有形成明确标准体系。尽管市场习惯将Shibor(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)作为短期基准利率的指标,但沈建光提醒,这一运行7年的惯例,其实远非国际金融市场正常含义的基准利率指标。

  沈建光分析,“虽然贷款下限已经放开,但存款利率上限仍未取消,以央行制定的基准利率正逐步退出舞台,但金融机构市场化的贷款定价体系尚未形成。”

  在连基准利率体系都缺少的前提下,想要像美联储一样,利用利率传导机制,在短期、中长期之间实现调控,降低企业贷款利率,恐怕难以实现监管者的调控目标。

  “一般而言,利率传导方向是,央行政策目标利率→银行间拆借利率(批发市场利率)→信贷市场利率(包括最优贷款利率)→实体经济”,也就是说,是“批发价”确定“零售价”。

  然而,事实却颠倒了。沈建光发现,“Shibor作为批发利率,并未对信贷市场零售市场利率产生传导,反而,由于早前央行确定贷款利率下限的影响,零售市场利率影响批发市场利率的情况明显存在。” 

  央行想要仿效美联储,直接干预中期利率的定价水平,就与利率市场化出现了矛盾。因为如前分析的“零售价”反向影响“批发价”的“反向利率传导”,“是利率市场化尚未完成的又一表现”。

  解决这一反向传导的办法,沈建光强调,是把零售价的定价权交给金融机构,而不是央行正在努力加强的央行引导。“两个市场呈现的割裂局面再次说明,需要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,信贷市场定价权让渡给金融机构。”

  为何央行偏不降准

  有意思的是,早从2014年4月首席经济学家论坛开始,市场对降准的呼吁就一直不断,央行为何宁愿冒险尝试新非常规工具,而不用原来的常规工具呢?

  “定向操作,其实是央行多重目标下的‘次优选择’。恐怕与中国改革滞后,货币政策需要承担改革发展目标有关。”沈建光分析。“例如,长期以来,小微企业一直面临着融资难、融资贵的困境,这一现象在整体流动性偏紧时期体现得就更为突出。而另一方面大量国有企业,甚至是僵尸企业往往能够凭借身份优势,不断地以相对的廉价资金成本融资。”

  欧美央行的首要责任,一般是控制通胀,或者“物价稳定+充分就业”的双目标。不过,“一直以来,中国货币政策目标十分丰富,不仅包括低通胀、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、创造适度的就业机会和保持国际收支平衡,甚至还要承担金融稳定与改革发展的任务。”沈建光说。

  于是,单纯按照国外央行的调控目标,来预测中国央行的措施,就出现了许多外资金融机构难以理解的央行措施。那中国央行是如何在如此纷繁复杂的目标中,安排轻重缓急呢?“央行行长周小川曾在今年五道口演讲中提到,对于如何货币操作以满足六大目标,央行自有一套办法,即通过多目标函数加权考虑问题。简而言之,即央行可根据不同时期六大目标的轻重缓急加权排序,实现其认为综合考量下的最优结果。”沈建光说。

  正因为考虑到投入市场的货币,很可能并未落实到央行目标的企业贷款,于是央行尽力避免全面降准,而选择定向投放。“在结构性矛盾并未解决的情况下,采取总量政策恐怕重走‘四万亿’老路。因而采取非常规手段,定向投放。”沈建光说。(来源:国际金融报)

文章关键词: 降准四万亿

分享到:
收藏  |  保存  |  打印  |  关闭

已收藏!

您可通过新浪首页(www.sina.com.cn)顶部 “我的收藏”,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。

知道了

0
猜你喜欢

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

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
  • 新闻北大与女留学生发生性关系副教授被开除
  • 体育CBA-李根补篮准绝杀北京胜 新疆胜广东
  • 娱乐《推拿》成金马奖大赢家 陈建斌夺影帝
  • 财经央行降息后六大城市房价有望反弹(名单)
  • 科技人人影视等关停背后的整顿风暴
  • 博客林青霞罕见谈及丈夫邢李原
  • 读书优劣悬殊: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
  • 教育濮存昕将现身教育盛典 教育APP哪家强
  • 张庭宾:降息使人民币贬值压力增大
  • 叶荣添:A股将连续暴涨 满仓
  • 叶檀:降息不是调控中国经济的仙丹
  • 徐彪:央行降息背后的大逻辑
  • 徐斌:股市泡沫正兴起 牛市刻不容缓
  • 许一力:为何是降息而不是降准?
  • 郭世邦:降息难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
  • 易宪容:降息能否救起危机中楼市
  • 鲁政委:人民币的SDR“龙门”
  • 水皮:降息是利好、利好、还是利好